近日,国务院批复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规划从流域的层面着手,提出要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正确处理防洪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的关系,提高流域防洪标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治理洪涝灾害,古已有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疠(瘟疫)一害也,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在古人的眼里,“水”为五害之首。可见,水灾威害之大,治水之难。
十年前,那场席卷了我国大江南北,29个省、市、自治区均不同程度受灾的洪水,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海河:防汛形势严峻流域防洪需统筹规划
海河流域地处京畿要地,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等8个省、市、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面积31.8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的人口和GDP分别占到全国的10%和1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淹不得、也淹不起的地方。据史料统计,17世纪以来海河流域共发生19次大的水灾。
历史上这个流域水灾很严重,尤其是近代。1963年发生了流域性的洪水;1996年的洪水将天津城淹掉,城区洪水达
久旱必有大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所长程晓陶指出,近年,海河流域虽未发生过洪水,但并不代表洪水问题就解决了。反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河道长年不行洪出现萎缩、河口区域建设越来越复杂、河流入海口不畅等各种因素的出现,使这一流域防洪抗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程晓陶强调,中国的地理情况是大江大河多,一条河流往往穿过多个省市,涉及到上下游、左右岸。历来中国传统上就有统筹规划、流域治理洪水的理念和思想。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更需要上下游、左右岸,整个流域统筹防洪。北京:基本符合规划要求新城防洪能力将加强北京市水务局防汛办总工程师王毅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海河流域防洪规划》不光对于北京、天津等省市有指导作用,对北京市区、县的防洪工作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性作用。区县的防洪工作也应符合整个流域的规划。目前,北京的防洪工作基本达到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其中,永定河防洪标准已达到万年一遇,这在全国也是没有的。”
他指出,随着北京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通州、顺义等新城的建设,防洪工作主要是按照《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提高新城的防洪标准,加强新城防洪设施的建设,提高防洪管理水平。
实施:局部要服从整体地方要顾全大局
治水防洪要求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并且是长期性的、制度性的协调合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出现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趋利避害,各治门前“水”的现象。
程晓陶指出,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规划要服从整体规划。城市的防洪规划不能替代流域防洪规划,在流域范围内的城市防洪规划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应在流域防洪规划指导下开展,与流域防洪有关的城市上下游治理方案应与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相一致,城市范围内的流域性工程应与流域防洪规划相统一。
据悉,海河流域防洪规划中设计的两个水库之所以迟迟未建成,与上下游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无法协调的矛盾有着很大的关系。
王毅指出,一个水利工程上不上,应该看它对整个流域的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对某个区域、某个局部的影响,要上下游协调、左右岸协调一致。地方不应仅仅站在地方的角度,更应站在宏观的、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防洪工作。
解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部门通力合作
有专家指出,防洪减灾工作涉及地区广、部门多、利害关系复杂,需要密切协调、统一规划和高度权威。直接影响防洪效果的并不只是工程规模的大小和系统配套,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地区之间的不配合,以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防洪建设之间的矛盾等,都对防洪效能有着重大影响。又由于流域范围往往跨越相邻省市,上下游和左右岸对防洪安排普遍存在矛盾。因此,防洪工作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实现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交通、建设、水利等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地区间的合作仅依靠行政协调是不够的,要构造良好的合作机制,要建立合理的社会防洪安全保障成本的分摊制度和区域间损益补偿制度。
王毅指出,防洪工作需要水务、气象、环境等各个部门的协力合作。如气象部门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准度,直接关系到抢险防汛工作的效果和灾害损失的大小。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首先要加强责任制,让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各级防洪指挥部的一把手,把防汛工作重视起来;要加强和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加强抢险能力的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加强防汛现代化的建设。目前,北京现代化的防汛系统已经基本建设起来,北京市和18个区县、14个水管单位以及重点的委办部大约32个单位已经实现了异地会商,可以在任何时候与任何一个单位沟通,包括国家防总、海委、北京市应急办、北京市气象局、交管局以及下边的区县防洪指挥部。同时,与区县防洪指挥部和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都建立了高速的管理网络。这为各级政府、不同部门通力合作、快速准确地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摘自《中国建设报》2008.04.16 记者 刘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