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正文
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四个问题
2010/12/08

来源:中国建设报 

    城镇化速度要适应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

  大力发展适合地方条件的产业。城镇化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了,城镇会多起来;第二产业——工业发展了,城镇化比例会提高。因此,发展产业经济是带动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外城市如美国西雅图、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等在这方面都是成功典型。21世纪前后,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因协同发展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发展产业经济,要努力以技能与创新为主,提升各类产业技术水平,这是目前我国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发展工业要与其环境治理同步。工业企业的建设要同其环境治理同步发展,这是我国建设的方针原则。但目前,不少地区的工业企业仍在走工业化国家初期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些纺织印染厂、造纸厂仍不断往河湖排放黑水;一些建材厂、化工厂仍向天空排放黑烟。我们认为,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这些违法的工业企业要给予严厉处罚,限期治理。
  城镇发展要同城镇建设同步。城镇化的目的就是逐渐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发展城镇。城镇的建设发展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已显畸形,走出农村的农民工数量已超出城镇所能容纳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几大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跟不上大量农民工涌入的需求,这样下去,城镇化将变得不可持续。
  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是中小城镇。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规模,这是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这样做既符合中国国情,缩小城乡差别,还可以达到使全国生产力和人口分布均衡合理的分配效果。但是,贯彻实施这个方针政策相当困难。从近期利益着眼,工业建设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条件好、上马快、可迅速发展,有些符合条件进城的农民和中小城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片面地认为到大城市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待遇高,一心向往这些地方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严格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规模。

  走向自然、节能环保,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应适应大自然。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貌为西高东低,山脉走向以东西以及东北至西南两种方向为主;大的河流自西向东流,横贯东西;冬季干冷寒风自西北方向吹来,4 9月易受东南方向暖湿气流影响。根据这些地域特点,城市总体布局和建筑就要考虑如西北两面有较高的山,可挡住冬季干燥的寒风;东南两面有开阔的平地,以获得充足日照;在开敞的平地上有河流穿过,可供人们和动植物用水,并起到调节气候、创造景观、平衡生态的作用;夏季风多为南北或东南向,城市街道走向、建筑开窗方向要与风向一致,以利于自然通风。城市、建筑、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城市总体布局要适应大自然,重视城市绿地生态建设,这些是节能环保的重要措施。
  加快污水、垃圾的治理与利用。现有不少城市没有污水处理系统,许多城市被垃圾包围,需要治理的范围大、数量多,我们要多思路、多方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解决污水问题,要采取多种办法修建污水处理厂。德国莱茵河畔的杜伊斯堡市,市内有一家造纸厂和两家大药厂。该市没有自建污水处理厂,而是采用合建的方式,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并占有1/3股份。这是个好方法,比任何一家自办都省经费、省力、省时;处理干净的水同时能供给三个厂循环使用,还可以出售给当地园林绿化部门、庄园和其他企业,以获得收入。这一实例充分说明,办污水处理厂也可做成“享有利润的公益事业”,而并非单纯的资金投入,其作法可供参考。
  垃圾的治理重在分类,并加以处理和利用。我国年产约3亿吨建筑垃圾,需占用大量土地。解决矛盾、提高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这一工作已迫在眉睫。日本、韩国对此十分重视,它们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超过90%,而我国却只有5%,浪费了大量建筑材料和土地。在垃圾治理与利用方面,我们应从思想和实践上向日韩学习。
  建筑应利用自然光风,节能环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很重视同自然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而近期,一些建筑师因强调建筑艺术形式和技术设备能力,忽视了利用自然、节能环保的重要问题。近10多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变化,人们在逐步加深对结合自然和节能环保的认识,发展这方面的技术设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如2009年建成的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主体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整体设计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技术措施,其围护结构冷热负荷比同类建筑减少4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70%;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技术,节电70%以上;建筑照明节电近30%。
  建立与完善建筑节能检测系统。我国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如果全部建筑都达到节能标准,每年可节约3.35亿吨标煤,相当于每年减少电力投资1万亿元。我们认为,建筑节能只有通过实测才能保证其节能效果,因此,必须及时对已建成的建筑进行节能效果检测,对没有达到节能标准的工程应责令整改。没有节能效果检测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是国家目前未能贯彻执行相关建筑节能规定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尽快建立与完善建筑节能检测实施与管理相关机制。

  保护城市的重要历史,发展中国建筑文化

  尽量整体保护和发展历史名城。首先,不要再拆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其次,旧城整体尺度要和谐,新建筑要在尺度、空间等方面尊重老建筑,新旧协调,对旧街区采取“微循环法”,街道尺度不要过宽,重点是要改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建筑及其环境,增加些绿地和新生活需要的设施,保存老居民与中华老字号,确保旧城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活文化习俗,并改善与提高旧城整体的生活环境质量;最后,要削减一些已建高大新建筑的体量,就是采取“减法”,去掉旧城内过高新建筑的一部分,以求空间尺度的协调。
  建筑创作要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建筑要继旧创新,发展地域建筑文化,就是在进行创作新建筑时,要考虑继承优秀传统的精神,这精神内涵有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以此来发展具有中国各地特色的建筑文化。2010年建成使用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这一方面的突出实例。它采用大挑檐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热压拔风和一般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雨水等,同自然相结合,节能减排,在创造优良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创造出深层次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中国周王城图的格局,如都城外围的大地乡村田野,体现出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然宇宙观,即天、地、人和建筑合一,人、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城市标志性建筑统领空间环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创造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标志性建筑,在其中心地段和全城空间形成优美的立体轮廓,这几座标志性建筑起着统领城市空间环境的作用。1995年建成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因高大壮丽的形象成为当地新的标志性建筑,但随后10多年来该塔的东面区域又建起400多米高的金融大厦、600多米高的上海中心等多座具有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使浦东区建筑群的空间环境不如以前开朗有序。这与国际一流城市有相当大的距离。巴黎、华盛顿、莫斯科等国家首都城市,标志性建筑明显,城市立体轮廓富有韵律节奏感;美国芝加哥、澳大利亚悉尼市等,除城市中心是集中的高层公共建筑群外,四周都是具有成片绿化的较低建筑居住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起伏变化简洁美观,这些实例值得我们的城市参考。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联网人行、自行车系统

  城市中心区要控制小汽车行驶。欧洲许多城市早已圈出市中心区禁止汽车进入的范围,这里只准居民步行或有轨、无轨公共交通车通过;也有的分片设非汽车行驶区,如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将市中心区西尼奥列广场及其周围地区和彼蒂(Piti)宫地区以及其他重要名胜处的四周都划为步行区,不准汽车穿行,方便了旅游参观者;还有的封闭一些道路,原为汽车道,后将其纳入人行活动区,汽车不能通过,如英国伦敦市中心区的特拉法尔加(Trafakgar)广场的中心建筑国家美术馆前行车道改为该馆前市民活动场地,并同下面的广场连成一个整体,通过这样的改造,前来广场的人流比以前多了13倍。这些国外作法都有参考价值。
  构建人行系统,提升城市生气。在城市中心区或其他重要生活文化区,需要逐步构建起人行街道系统,使这些街道不受汽车交通的干扰。加拿大蒙特利尔城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构建三片贯通南北向建筑室内外、地上下的人行道系统,这三片条状人行道与环状的地下铁路网连接,组成不受地上汽车干扰和气候影响的人行系统,故人们称该城为“室内城市”。
  恢复自行车道系统,控制快速车。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基本上是正常的,各地采用三块板的道路模式比较多,中间行驶机动车,其两侧设绿化隔离带,此带旁边为自行车道,在5 6公里距离内许多人都选用方便的自行车出行。近10多年来,私家车发展很快,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里的道路三块板逐渐都被汽车所占用。北京市是个典型的实例,原两块板的自行车道,一部分划为汽车转弯行车道,很大一部分作为小汽车的停车场,有的地区部分地段还取消了自行车道,这种压减自行车道路面积的做法,是北京道路交通需要改善的重要方面。
  解决城市居民住房是政府职责。现阶段,政府大力提倡修建政策性保障住房,面向广大中低收入的家庭,解决好住房问题,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要花大力气去落实。我们希望,各地城市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在资金方面设法筹集齐全,切实加快政策性保障住房的建设,以增强广大居民对政府的信任。
  城市各项设施要缩小贫富差距。社会公正反映在城市各项设施上,要关怀城市广大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政府管理部门要在城市生活居住用地方面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照和优惠。在居住方面,不能将政策性住房都安排在城市边远地段,不能把城市老居民都迁到城市边缘或远郊地区,城市中心区需要保留老居民,这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保存城市历史文化生活特点。在公共建筑方面,除要安排满足大众衣食住行的商店外,还要有大众化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体育、修理等服务设施。在文化生活方面,市区各类博物馆、各类公园应免费开放,现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开始朝这一方面逐步努力。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要重视修建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众性的绿地服务设施。
  政府机构要贴近市民。各地城市政府办公建筑是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机构,应贴近市民,其建筑应简洁、朴素、亲切;不应搞大规模、大广场、高标准,不应占据市中心地位,好似统治人民的机关,这种思想观念要彻底改变。(中国建筑学会顾问  张祖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