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副说,经过建设领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我国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工程建设参与主体和中介机构质量行为日趋规范,重、特大工程质量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广大群众对工程质量的满意度逐年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法规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工程质量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2000年以来,先后建成了一批举世瞩目的诸如青藏铁路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工程规模、工程质量以及技术难度,都代表着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以及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责任意识普遍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四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监督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目前,全国各地、各部门共有工程质量监督机构4581个,从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人员达到5.93万人,形成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监督队伍。
黄卫强调,尽管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部分企业和个人仍然没有把质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责任意识仍需提高;二是建设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工程建设参与方和个人信用缺失;三是重大工程质量技术风险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控制和消除质量技术风险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四是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缺少法规和监管队伍等方面的必要支撑;五是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六是工程质量监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还时有发生,监督执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对于上述问题,一定要认真研究提出应对和解决的有效办法,消除制约我国工程质量水平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
黄卫指出,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以落实建设活动各方责任为重点,以创新工程质量管理机制为保障,努力开创我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工作目标是: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与协调,工程质量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与落实,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得到保障,工程质量整体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围绕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黄卫还提出五项重点任务:一要着眼于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突出抓好三大重点工程领域质量监管。立足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立足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继续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立足于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强化政府投资工程、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二是着眼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丰富、调整工程质量监管内容。要着力加强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确保各环节有效落实节能措施;要高度重视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三要着眼于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不断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结合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和企业、全过程监管和环节监管、行为监管和实体监管、监督执法和服务引导的关系。重点建立和完善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机制、差别化监管机制、质量诚信评价机制、工程质量保险机制等五个机制的建设,提高质量监管效能。四要着眼于工程质量管理基础建设,构建工程质量管理“六个体系”。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支撑体系、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科技技术创新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培训教育体系、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五要着眼于市场支撑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工程质量管理政策环境。加快推进现代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调整设计施工生产组织方式,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推进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严格监督执法,明确质量监督机构的执法责任和权限,纳入政府管理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