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叶堃晖院长专访
2023/09/28
着眼前沿 厚植“沃土” 构筑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访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院长 叶堃晖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征程上,高素质人才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要素、强国之基,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创新的持续动力。面临工程造价行业变革,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人才培养对于国家、行业、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人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担当。重庆大学作为重庆唯一的985、211、双一流大学,长期以来在工程建筑类专业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其王牌专业之一,更是在全国排名第一,实力遥遥领先。
此次,协会专程采访了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叶堃晖院长,叶院长就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新时期人才培养难点及应对策略、高校专业实践落地举措以及对校企合作的思考等方面作了深入地分享。
彭晶:据了解,重庆大学的工程造价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贵院在专业建设上一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拥有丰富的经验,请分享一下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经验。
叶堃晖院长:专业获得良好排名是我们乐见的,但不是唯一追求的。学院密切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立足办学历史、发展实际与特色优势,聚焦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热点、难点和焦点,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提出了“三化”协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高”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成果研育、高质量社会服务)的办学思路,就是要强有力提升学科建设能级和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办学的支撑力量是学科建设。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1937年马寅初为首任院长的重庆大学商学院,1999年获准重庆市重点学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软科最新排名位前11%,入选第二轮重庆市“人工智能+智能决策”学科群立项建设类项目。学科建设成效有力支撑包括工程造价在内4个软科排名A+专业以及四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我们前瞻布局学科发展,明确“做大管科,做强建管”的发展路径,聚精会神做好三件事。一是夯实基础,深耕工程项目管理、城市与房地产、物流与供应链等传统优势领域;二是探索增长,着手资源能源管理、智能建造与信息管理、神经工效与管理创新等方向的创新性研究;三是做细学科,以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契机,梳理现状、重构逻辑、对标对表,强优势补短板突特色、引人才育团队建平台,以产出高质量学科成果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学科水平提升计划。
重庆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是在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设置“建筑经济与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05年正式开办“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历经18年建设发展,本专业已成为全国首批专业评估认证试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广泛就职于与建设工程领域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投资、房地产、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审计、金融及保险等头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工程决策分析与经济评价、工程计量计价、工程造价控制、全过程咨询、工程合约与采购管理、工程审计与造价鉴定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始终以“德行兼备、创新驱动、技术先导、通专融合、国际视野”为培养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先导与支撑手段的专业培养理念。培养拥有系统开放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工程领域从事固定资产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构建和运行管理、建设项目全过程价值与成本管理、工程审计与仲裁咨询、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能够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引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成长度、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学生搭建院校多层次活动平台,形成兴趣培养与专业指导相辅相成的学习指导制度与保障体系,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要求的成才环境,明确学习过程跟踪反馈机制,开展有制度、重实效的心理辅导、就业指导机制,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实施思政工作质量提升计划,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推进“卓越管科学子培养计划”“启航计划”“就业远航计划”等重要工作;二是基于技术、经济、管理、信息、法律五大知识模块,以建设工程“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四个阶段为逻辑主线,形成覆盖工程全寿命期的知识体系;通过新增、递进、融合等方式,扩大教学内容体系更新的弹性空间,将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前沿高度匹配的先进技术嵌入课程;三是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师资的建设,建设一支满足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运行需求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设施完善的造价软件教学实验室;四是强化学生对外交流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并驱,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海外研修、短期实习实践、线上实训等项目;引入行业专家、国际知名专家开展专业授课;携手头部企业签订长效战略合作协议,搭建宽广可选的课程实践、实习、实训平台。
彭晶:请谈一谈新时期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叶堃晖院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此外,建筑业步入人才密集化和智力密集化的存量时代,对高校培养可肩负时代大任、具有创新引领精神的专业人才也有更高的期待。我们认为,人才培养适度超前行业发展需求,是教育强国目标下工程造价专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特别是,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的冲击,要善于捕捉技术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聚变机遇,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我们坚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目标定位,提出培养“有技术的管理”,能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引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避免与时代脱节、与行业脱轨,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算量计价,而是在培养理念上下功夫,在创新培养模式上出力气,积极寻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下的应对之策。按照“时间维、知识维、能力维”,逐步建立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此外,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和反馈等各环节,未来还要进一步叠加多种元素。
一是课程建设要持续发力,围绕一流专业核心课程群,面向数字化、新技术等培育一批一流课程;二是在专业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强化实践应用;三是完善培养方案,广泛吸纳业界专家和毕业生代表建议,联动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力量,构建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提升教研融合能力和产学研一体化推进能力;五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要形成科学系统的“执行方案”,主动和被动双重驱动,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不断加深对专业的认知和对行业的了解。
彭晶:请问贵学院采取了哪些举措促进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落地?您对校企合作有哪些想法与建议?
叶堃晖院长:校企合作不仅是牵线搭桥,更是引玉之砖。长期以来,我们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不断拓宽校企合作平台,大力推进“头部企业”工程,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成10余个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创新基地,具体包括中建西南、中建八局、中建三局、中建海龙等建筑企业,中海地产、万科地产、招商蛇口、龙湖地产等房地产企业,林同棪国际、江南工程管理、中建咨询等咨询企业,广联达、同炎数智、地厚云图等建筑科技类企业。
借由各类实践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参观研习、暑期集中生产实习等活动,破解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对接难的问题。此外,学院与行业协会保持紧密互动,连续多年承担中国建设工程造价协会等单位委托的咨询与服务。无论是校企平台的互动交流还是资源对接,给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带来丰富有趣的专业实习实践,更为职业生涯择业就业抛出关键的一块“砖”。
学院高度重视院企合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校企合作是突破发展瓶颈、打开新局面的有力抓手,如何真正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化,要求的不仅仅是与企业搭上合作的“线”,更是要有所为谋共赢的走深走实:一是校企合作要实现从广度到深度的跨越,从各类框架协议中走出去,去产生可观经济效益和重要社会影响;二是资源共享的思维边界要打开,高校育人使命与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长效协同,培育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有作为的卓越人才。
结语:
时代日新月异,局势瞬息万变。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整个建设行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型压力扑面而来。行业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带来更多新的挑战。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三方携手聚力,共同探索校企融合联动育人的新路径,进一步夯实行业发展之基,走好新时代人才培养之路,才能跑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